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的交汇期,随着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科技成果出现“井喷式”增长,前沿创新并跑增多、领跑涌现。中国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大型飞机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带动群体性技术突破。
10月24日,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智造业年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软司巡视员李颖指出,当前,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新工业革命正处于历史的交汇期,随着消费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受劳动力成本增加、土地供应紧张和环保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的传统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很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向内陆地区或东南亚地区转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掀开了向“智造”转变的浪潮。其中,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探索新技术并推动其落地成为业界重点关注的方向。
在走访的多个城市中,制造业的转型正在主动或被动转型,转型方式或颠覆或渐进:如在上海、苏州,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引进智能生产线,布局物联网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许多产业园区完成了内部的“腾笼换鸟”;在北京,借助“高精尖”领域的先天优势,高新技术驱动的企业层出不穷,更加注重差异化,先进技术商业化步伐加快;在深圳,随着产业竞争和迭代深化,各类型企业的竞争方向也聚焦在了打造独有的技术壁垒和把控产业链关键环节上。
创新引领核心竞争力
早在2017年11月,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地区发展改革委就印发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切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迈向各地价值链中高端。
《行动计划》提出将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作为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导向、质量为先、重点突破是四大要求。
诚然,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保障地区安全、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但推动技术创新的路上,研发资金投入、研发成果转化、高端科研人才培育、基础和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不足等都可能成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掣肘。
不过,在技术研发投入方面,我国正在不断加大。10月9日,地区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也显示,201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43.6万元,比上年增加3.2万元,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
数据赋能传统制造
从国际视野看,制造业已经经过了多轮演进,从较强次工业革命中蒸汽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制造的自动化系统的使用,使得很多企业具备了大规模制造、快速提高生产率,满足客户标准化产品需求的能力。
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结合,为实现智能制造提供了技术基础,影响着企业全价值链的优化。大数据匹配的帮助下,制造行业能够快速定制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掀起一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投入要素、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的新工业革命。
国际数据公司(IDC)2017年发布的白皮书《数据时代2025》预测,2025年各地数据量将达到163ZB,将是目前的10倍。其中,企业数据中心或者企业云数据产生大量核心数据将占据很大一部分。
这对于中国“智造”是一个必须争抢的赶超机遇。
上海韦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德国VET公司在中国地区的关系企业,为国内很多芳纶及碳纤维等生产企业提供了项目技术咨询、工艺设备和关键部件等服务,涉及纺丝、卷绕、并丝、退绕、集束、整经、卷曲、超短切断等各个工艺领域。